传承红色血脉老少同台展播 +更多
焕新而生 终身从教 ——记南下干部中唯一的吴江人袁焕
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24-07-29 15:57:17 作者:SystemMaster 点击次数:3216



焕新而生 终身从教

——记南下干部中唯一的吴江人袁焕

杨晓容

   

75年前的春天,挺进江南的南下干部队伍,从苏北如皋跨越长江天险来到吴江开辟新天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来自山东解放区。但在这支南下队伍中,还有一名出生在吴江同里镇的革命者,名叫袁焕。他参与了解放吴江,建立新生人民政权的重要历史事件,成为吴江县人民政府首任教育科长、教育局长,由此也开始了袁焕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之路。


人生多难 寻找共产党。1920年月7月,袁焕出生在古镇同里,家中人口多,父亲早年病逝。袁焕和母亲兄弟,依靠亲戚接济,艰难度日。1935年7月,他在同里小学高小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再到苏州中学初中部读书,没有毕业,就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艰苦人生,他做过小生意,摆过香烟摊头。抗日战争爆发,袁焕一家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与很多难民一起,逃难到吴县东山镇乡下,时间一长也无法生活,只能再转回同里。在抗日战争初期,他曾经在国共合作的吴江县政府中工作,还曾经到江苏溧阳参加抗日工作。但在溧阳期间他生了伤寒病,只能回家休养。然后他又到上海,投奔一直照顾他们的舅舅,但也无济于事。这期间,因为生活所迫,也受环境影响,他在迷茫中走了一段弯路,这也成为他终身的遗憾。


1945年,袁焕在上海浦东的景贤中小学工作,当时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非常恶劣,袁焕在苦闷中彷徨,也在寻找新的人生出路。他参加了学校开展的“算收入算待遇”民主运动,他当时担任6年级班主任,他发动学生开展了“算学费”运动,争取民主权利。中共地下党员陆宏发现了袁焕思想进步的倾向,主动介绍他阅读《西行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进步书籍,袁焕也在思想上逐渐向党组织靠拢,并表达了入党意愿。1946年3月15日,由陆宏介绍,袁焕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6个月考验期,才正式成为中共党员。袁焕在上海小教联里开展秘密工作。此后,他受党组织委派,到上海进贤小学工作,组织教师参加进步讲座、读书会、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等运动,期间还发展了4名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11月,经党组织批准,袁焕带着妻子儿女还有两个弟弟,离开上海到苏北解放区,在淮安河下镇华中党校学习了10多天后,也就是1949年的1月,他被分配到两淮市(1948年12月,解放军解放淮阴城与淮安后成立两淮市,1949年3月撤销)人民医院工作,并担任总务科长。1949年2月中旬,组织上调他到两淮市城中区工作,并担任建设股股长,时间也不满一个月。这时,已是渡江战役的前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快把袁焕推到革命浪潮的前列。


南下远征 建设新政权。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国民党政府发起最后的总攻。12月25日,中共华东局决定在华东地区抽调1.5万名干部,其中从胶东区抽调3650名干部,做好准备南下远征,建立新政权。1949年3月上旬,华中工委根据《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指示》的精神,从山东胶东地区及江苏两淮市和盐阜地区抽调1000余名干部,到苏北如皋县白蒲镇集中学习,为接管旧政府,建立新政权做好组织和干部准备。在白蒲集训的吴江中队有93名干部,主要是来自山东文登和牟平县,这93名干部,就是日后新生的吴江人民政权主要领导和骨干,包括县委、县政府和8个区委的领导班子成员。


他们在集训中除了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外,还要对吴江情况熟悉。隐蔽在国统区的吴江中共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汇总了1949年吴江县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用钢板油印了8页的《吴江材料》,这成为南下干部了解吴江的书面材料。他们对吴江情况的熟悉,更多的是得到了来自两淮市的吴江人袁焕的帮助。


1949年3月,袁焕接到命令,到白蒲编入吴江中队,参加集训,准备南下。在吴江中队,袁焕向来自山东解放区的同事们,介绍吴江家乡情况,从方言到生活习俗,从饮食到生活起居。有了书面材料和一名吴江同事的介绍,南下干部们对吴江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极大方便了今后开展工作。


不得不佩服共产党管理运作的高效。1949年初,形势急剧发展,各项工作百废待举。为各地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要配备相应的干部队伍,这是取得胜利的基础。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中,要找到匹配本地的干部人选,在全靠人工和手工管理的时代,想想都不太可能,但共产党就能做得到!


形势发展的如此之快,袁焕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十多年前,因为生活所迫,远走他乡,人生如同一片孤舟,在乱世中漂泊,生活的目标在哪里?仅仅离开家乡十多年,就要以执政者的身份返回家乡,建设新社会,怎么不让人兴奋。


集训结束后,袁焕随队南下回到家乡。吴江县政府成立,他成为吴江县政府首位教育科长、教育局局长,一直到1957年9月,他调到江苏省常熟市,在多所学校中担任领导。


袁焕从1949年4月底回到吴江,至1957年9月调离吴江,8年多时间,应该是这位革命者最高光的时刻,也是他发挥自己特长,建设家乡最舒心的一段时光。吴江的教育事业在这段时间里,拨乱反正,树标立新。无论是将所有学校从民办转到公办,在校学生大幅提高,还是组织群众扫盲等,作为当时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应该是有功于此。


袁焕的家庭生活也终于从动荡漂泊,实现了安居乐业。妻子于佩珍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在吴江法院担任书记员。多年的颠沛流离,袁焕肺部有疾,经常咳嗽,甚至咳血,但他在那段激情似火的年代,他满腔热忱激情工作。


袁焕在担任吴江县教育科长、教育局长的8年中,除了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如征粮、抗灾等,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实现教育系统的拨乱反正,大力发展人民教育,为吴江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首先是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一种新制度的诞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必须顺应潮流,以新思想、新观念来武装自己,教育学生。从1949年到1952年,每年都组织全县教职员工进行政治学习和各项政治活动,系统学习《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重要文献。例如1949年暑假,在吴江乡村师范举办了为期40天的教师研究会进行学习,1952年暑假,组织全县100多名中学教师,到无锡参加政治思想学习。同时,在教育内容方面设立了政治常识等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开展形势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使全体教职员工心情舒畅,学习与自我改革的积极性很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其次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了吴江教育从民办到公办的改革。在接管吴江县的各级各类学校后,吴江教育部门按照初步维持原状、逐步改造、先公后私的原则,进行改造管理。从1952年到1956年,全县的私立中小学全部改为公办。1956年3月,还新建了平望中学。到1957年初,全县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数分别是1949年的2倍和4.15倍。教育正从少数人的特权向普通大众的基本权利过渡。第三是大力发展扫盲教育,解放初期,吴江的文盲和半文盲人数超过了80%,解放后,教育行政部门兴办民校、冬校和夜校,对农民工人进行扫盲。1949年冬,就在全县开展第一次冬学运动,组织干部、职工、农民学政治、学文化。1956年春节前,全县47个乡建立扫盲协会,使扫盲成为五十年代初,吴江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举措。


这期间,袁焕作为局长,具体的工作内容并没有多少记载。但从一些同志的回忆录中,仍可见袁焕的工作内容和作用发挥。如徐深写的《一九四九年水灾募捐记》里,就记载了袁焕配合中心工作募捐救灾,组织正在暑期教师学习班的学员,投入救灾工作,袁焕将全班学员分成二组,“我当时参加第一组,随袁焕局长到同里,全体学员都住在同里女子小学。全组成员分成联络、宣传、募捐、后勤四个小组,在当地镇政府、工会、工商联和街道的协助下,分头进行工作,联络组由袁局长带领,镇上干部配合,走访政治上比较进步的工商界人士和开明士绅,向他们宣传灾情,吁请支持这次募捐活动,经过一个星期的紧张工作,同里镇募捐总数折合大米二百多担,完成了预定目标”。如杨传泳撰写的《采访盛泽中学老校长于孟达》,曾经于1956调入盛泽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的于孟达,曾回忆起当时教育局为加强盛泽中学建设,抽调骨干力量充实到盛中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曾担任吴江县文教局局长的王新生,1953年参加工作,他经历过袁焕局长开展工作的情况,一件事让他终身感怀。“1956年,省政府评比“江苏省优秀教师”,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在教育系统评比省级劳模,我的家庭政治条件并不好,而且参加工作只有三年,但仍作为青年教师代表被评上,这说明袁局的政策水平高,他认真贯彻党的不唯成分论、重在表现的知识分子政策。”上世纪50年代初任吴江县教育局文书的金定,今年已经91岁,她对从解放区过来的老革命局长激情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至今仍记忆在心。    

                                                                                                 

转战常熟 教育为终身。1957年9月,吴江县教育局撤销,成立县文教局,袁焕卸任,并由组织调动,到常熟乡村师范担任第一副校长,1962年学校停办,又任虞山民办中学校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冲击,下放到机械厂劳动,1973年起又回归学校工作。1979年4月任江苏省常熟中学副校长,1980年底在副校长职位上退休,后按政策改办离休。2006年1月,袁焕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丰富的人生之路,当时,苏州市委已有文件批复,他享受副处级干部待遇。


即使离开工作岗位,袁焕还保留着共产党人的本色。1986年他顺利通过整党学习教育。离休后他还担任常熟市教育局离退休干部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离休干部组组长,常熟中学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协助做好局和学校的退休人员工作,接待来访、家庭访问和探望生病住院离退休人员等,真正是离而不休,1986、87年连续被评为常熟市老干部先进个人,1988年被评为常熟市退休职工先进个人,1989年被再次评为常熟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袁焕这辈人,在苦难中磨炼,为了革命,不仅奉献青春,还奉献家庭。他从上海到苏北解放区工作,经组织批准,将两个弟弟也带到解放区参军,为革命输送了新鲜血液。其中最小的弟弟孙良杰(解放前因家庭困难过继给了苏州孙家,故改姓孙),就此走上革命道路,后又到北京读大学,投身国防事业,在国家五机部离休,1932年出生的他,如今与他交流有些困难,目前在北京与子女一起生活。袁焕的妻子于佩珍更令人敬佩,解放前她随袁焕到苏北,1948年11月入伍,参加工作,五十年代初她在吴江法院工作,后随夫到常熟法院工作。由于家里孩子多,她主动回归家庭,教育子女,操持家务,做起了家庭妇女,一直到老。袁焕离世后,她生活困难,后来组织上给予她干部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袁焕子女较多,但袁焕本人对子女工作一直没有托过人,他们都在企业工作。以致1980年底,袁焕退休时,他19岁的儿子还待业在家,一家三人,还租住在常熟中学的公房里。


袁焕的姐姐袁佩恒与姐夫金善鎏,在吴江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他们兢兢业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他们的儿子,也即袁焕的外甥金学德,退休后一直从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扬,曾经向同里中学捐赠金松岑诗词书法作品等文物。2023年5月,他将毕生收藏的当代书画名家字画、商代与元代的陶罐等180余件文物,悉数捐赠给铜罗小学里仁国学馆,其中包括,当代书画名家字画66幅,恐龙蛋化石1枚,商代、元代等各个时期的陶罐23个等。


如今,袁焕的革命生涯,教育人生,浓缩在厚厚的一本个人档案里,安静地摆放在常熟中学档案室里。文字无声,内容波澜。他经历了中国当代最为激动人心的历史事件,他本人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已经成为历史。为了建设新中国,建设新吴江,多少革命前辈,奉献生命和青春,他们的人生,只有奉献和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依靠无数像袁焕这样的革命者前赴后继,拼搏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硕果累累,花开烂漫,而他们已泯然融入历史的长河。

                                           (作者:吴江区关工委讲师团成员    原吴江日报副总编)



编辑:

吴江关工公众号

x

吴江关工视频号

x

吴江关工抖音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