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血脉老少同台展播 +更多
不朽的篇章 永恒的主题 ——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徐枫)
苏州市吴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24-09-09 09:23:56 作者:SystemMaster 点击次数:2121



不朽的篇章 永恒的主题

——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

徐 枫


如果要问这个世界谁的著作发行量最大、印刷次数最多、翻译文种最全,无疑是《毛泽东选集》。但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毛泽东有三篇短文被人们反复学习,被称作“老三篇”,那就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被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经典。其中,《为人民服务》发表于1944年9月8日,了以纪念张思德,弘扬张思德的精神,号召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树立这种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道德观。此后党的“七大”又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并写进了党章。从此,为人民服务就作为我们党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成为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和党战胜一切敌人的重要法宝。


80年后的今天,我们追寻历史的脚步,回顾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诞生的始末,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今天,就与同学们谈谈《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民服务》的诞生经过和思想价值


在陕西延安《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一尊负薪前行的雕像巍然屹立。雕像上方,“为人民服务”5个鲜红大字,熠熠生辉。这位负薪前行者,就是80年前毛泽东《为人民服务》著名演讲中的主人公——张思德。


当得知张思德身遭不测的消息时,毛主席非常难过,在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悲痛地说: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你们要在枣园机关里为他举行一个追悼会,我要去参加。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举行了“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毛泽东参加了大会,并亲自将一个花圈放到张思德遗像前,花圈的挽联上有他亲笔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也就是在这个追悼会上,当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致完悼词后,毛主席即缓步登台,怀着沉痛的心情,即兴作了历时一时半之久、这个后来在整理时命名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全场在沉痛的气氛中鸦雀无声,毛泽东打着手势,首次对“为人民服务”作出阐释。“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毛泽东的讲话,是深知张思德的经历有感而发的,其中他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追求。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即兴演讲而浓缩成文的。当年9月21日,《为人民服务》一文在《解放日报》上正式发表。随后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连续强调为人民服务思想。在10月4日到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看望解放日报及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的讲话中,毛泽东第一次将“全心全意”置于“为人民服务”的前边,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完整表达。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致的《两个中国之命运》开幕词中明确告诫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现时,为着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再次着重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中共七大正式把“为人民服务”思想写进党章,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1953年,《为人民服务》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成为每个共产党员和要求政治进步的人们的必读文献。80年来,《为人民服务》影响了我国几代人。


中共七大以后,随着实践发展以及对革命建设改革规律认识深化,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内涵得以丰富和发展,使其实践伟力与指导作用不断增强,保证党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探索都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根本宗旨,既要以党的根本宗旨为内核支撑,又要以为党的根本宗旨为根本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以贯之地坚守党的根本宗旨,将贯彻落实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推进各项事业的着眼点。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二、《为人民服务》里讲的是平凡的故事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一个平凡的人,张思德的故事是平凡的故事,张思德的人生也是平凡的人生,但他有一颗高尚的灵魂,他的精神是伟大的、永恒的。


1915年,大巴山的春夜里弥漫着丝丝寒意,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作张思德。


张思德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刚七个月时,妈妈因病去世,爸爸对着这个小小的婴儿束手无策。这时候,张思德的婶娘收养了他,善良可敬的乡亲们也伸出了援手,他们“你给一口奶,我给一把米”,让这个婴儿艰难地活了下来。为了让他铭记乡亲们的恩情,婶娘给他取名“思德”。


从小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张思德非常懂事。为了不给婶娘添麻烦,七八岁时他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割草,放牛,种庄稼……样样农活他都抢着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还上山挖野菜,采蘑菇,捡松果……因为年龄小,他经常摔倒,磨破手脚,但也因此锻炼出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1933年初秋,红四方面军来到了张思德的家乡,县城迎来了解放!


这下,乡亲们分到了土地,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张思德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他决定参加红军。同时暗暗下定决心,要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在部队,他聪明能干,处处为他人着想,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


刚开始,张思德只是一名交通员,但是加入战斗后,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总是冲在最前面。有一次打了胜仗后,战友们迟迟找不到张思德,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非常悲痛。


忽然有人指着前面惊喜地喊道:“快看,那不是张思德?!”


只见不远处,张思德抓着两挺从敌人那里缴获的轻机枪艰难地往回走。大家顿时转悲为喜,纷纷冲上去帮忙,既为他的安然无恙而高兴,也佩服他的英勇善战。


1935年,张思德随部队开始长征。长征途中困难重重,他却总是处处为他人着想。


挖到了野菜,在保证食用安全的情况下,他先让老同志和小同志吃饱,自己就啃一些草根树皮垫一垫肚子。到了晚上,他又担心大家休息不够,总是抢着站岗,说自己身体强壮,耐熬能扛。


有一次,一名小战士正睡得迷迷糊糊,忽然被张思德拍醒,他以为轮到自己站岗了,连忙坐起来。没想到张思德指着另一块空地说:“你这里的草皮渗水了,快跟大家挪到那边。”


小战士点了点头,刚走两步,又被张思德拉住:“你的衣服湿了,先穿我的,不要着凉了。”


 “那你怎么办?”


张思德摆摆手,指着不远处的篝火回答:“我把衣服烤干了再跟你换就行。”


在张思德的心中,革命战友都是一家人,保护家人的安全、为家人着想是他的责任。但凡遇到比较累的任务,比如远距离送信,他总是抢着干。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就应该多干,而且多干了以后,心情更好。


长征途中,张思德想尽办法给受伤的战友们补充营养。在一次钓鱼时,张思德不小心将自己的伤口撕裂了,鲜血渗透了衣服,可是他根本不放在心上。鱼汤熬好以后,他一口都没有尝,就全部送给了受伤的战友们。


张思德正要转身去处理伤口,一名战士开口说:“思德同志,你也受伤了啊!我不喝,给你喝!”


他就很不高兴:“我这只是皮外伤,过几天就好了!”


 “不行,你一定要喝!”战友放下碗就跑了,原以为张思德会喝了鱼汤,没有想到他还是偷偷将鱼汤让给了另一名受伤的战友。


可是,如果不能找到更多的食物,仅仅靠互相谦让,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多找些能吃的东西,张恩德经常趁大家休息时出去挖野菜。山坡上,水塘边,沼泽旁……到处都留下了张思德寻找野菜的足迹。马齿苋(xiàn)、蕨(jué)菜、枸杞芽、蒲公英……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绿茵茵的草地上,不仅有野菜也有毒草,战友们分辨不清,经常因为误食了有毒的草而上吐下泻,严重时甚至还会威胁到生命。为了让更多的战友学会分辨毒草和野菜,张思德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带头参加“尝百草”活动。


大家每次发现一种新草,张思德都会抢过去先试:“你们的身体没我的结实, 万一有毒,我肯定能扛得过去!”


有一次,一名战友发现了几棵像是野萝卜叶的植物,正要试试有没有毒,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把抢过去,揪下一小片叶子塞进嘴里。过了没多久,他的脸色就开始发白,肚子也疼得厉害,这时他还不忘告诉战友:“快……快告诉同志们,这草有毒,千万别吃……”   


幸好救治及时,张思德这才捡回了一条命。但是他没有因为中毒被吓退,而是继续不停地尝试,为大家寻找能吃的植物。他的努力让更多的战友填饱了肚子,支撑着大家翻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到达延安后,张思德因为长期的劳累和伤病,被安排进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休养。张思德一面好好学习,一面却又“不安分”起来:“我是共青团员,是一名战士,怎么能坐着被人伺候呢!”


于是,还没等身体康复,他就开始帮着护士照顾其他受伤的战友。


护士不让他帮忙照顾伤员,他就帮着打扫卫生或者打水。只要能为别人出一份力,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  


有一次,一名小战士因为自己的草鞋烂了刺破了脚,张思德听说后将一双新草鞋塞到他手上:“你试试,看合不合脚。”


原来他早就发现小战士的草鞋破了,就抽空打了一双。小战士穿上草鞋后才发现,这草鞋是用马蔺(lìn)草编成的,比用稻草和麦秸(jiē)编的更加耐磨,也更加轻便舒适。再看张思德的脚上,依然是那双快要磨破底的旧草鞋,小战士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张思德一有空就打草鞋,一个晚上能打出三双来。别人劝他也给自己打一双,他却摆摆手:“等大家都穿上新草鞋了,我再换也不迟。”


1937年,张思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了1940年,张思德调入警卫营担任通信班班长,但他还是抢着去干最苦最累的活儿。


在一次执行送信任务时,张思德遇上了大暴雨,但他却没有带雨具。眼看着大雨倾盆,送信时间就要被耽搁了,他急中生智,脱下鞋子将信藏进去,把鞋夹在腋下,冲进了大雨里。到达目的地时,张思德浑身被雨淋湿,嘴唇冻得发紫,脚也被割出了好几道口子。首长让他去包扎伤口,张思德却说:“这点小伤小病在我身上根本不是事儿。”他反而因为信没被打湿而高兴不已。


“通信员是党的机要工作岗位,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张思德说。他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外,在工作上也对班里的战友要求严格。但在生活上,张思德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大家。通信工作是个体力活儿,为了让大家能够多吃几口饭,每次到了饭点儿,他没吃几口就悄悄去提水。


时间长了,战友们发现了他的“秘密”。大家被他这种默默奉献、永远先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感动了,纷纷向他学习。


张思德挂在心上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战友,驻地群众的生活疾苦他也非常关心,经常帮助老乡解决困难。有时候,他看到老乡家里的柴烧完了,就会不声不响地把柴劈好,悄悄送去。


有一回,张思德和战友到镇子里给部队买猪,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多了一头猪。


原来是他们忙中出错,把老乡的一头猪给赶回来了。张思德着急起来,想马上就送回去。可是当时他们已经走出很远了,而且天色已晚。战友们劝他第二天再去,张思德却说:“老乡丢了猪一定非常着急,咱们可不能给群众添麻烦!”说完他就赶着那头猪回去,还向老乡道歉,回部队后又向组织做了检讨。


维护群众利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张思德从来不讲大道理,只是在行动上严格要求着自己。


1942年部队整编,很多人离开了原来的岗位。按照组织安排,张思德要从通讯班变为警备团的一名普通战士,新班长的年纪比他还小,有不少人觉得他“吃亏”了。


一天,教导员找他谈话:“又当回了战士,有啥想法吗?”


张思德毫不犹豫地回答:“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需要。”


 “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有这样的觉悟。”教导员被他的回答感动了。


又当回了战士,张思德没有一丝怨言,还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天气冷了,站岗的同志很辛苦,他主动烧热水给大家泡脚缓解疲劳。不管到哪里,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任劳任怨,始终为他人着想,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1943年,组织安排张思德去延安枣园,负责中央领导的警卫工作。


刚到枣园,他就忙活了起来。他填平了窑洞附近一条坑坑洼洼的路,还解决了岗亭与警卫班联系不便的问题。由于岗亭没有电话,他就发明了“控绳拉铃”的报警方法:将一根尾端挂着小铃铛的细绳连接到警卫班宿舍,有任何情况,只要哨兵轻轻一拉绳子,小铃铛就会响起。这样,有情况时大家很快就可以进入战备状态。


工作了一段时间,张思德发现中央领导忙于工作,经常快到清晨才休息,而窑洞前总是有鸡群“叽叽”“咕咕”的叫声。他怕影响领导的休息,就把鸡群赶到别的地方,等大家都睡醒了再赶回来。


为达到更好的警卫效果,他还建议改进警卫制度,增加夜间带班员。他这种认真负责又细致的工作态度不仅得到了战友们的认可,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许。


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的号召,因为他小时候就跟着爸爸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所以主动申请去负责烧炭工作。


到了秋天,组织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两个月烧出十万斤木炭。


“任务虽然重,但我们干了这么久,经验丰富,一定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张思德自信地鼓励战友们。


为了达成目标,张思德不断研究烧炭工艺。他发现想要木炭又大又耐烧,就要去山上找粗壮结实的大木头。张思德经常趁大家还没有起床就早早地出发,上山寻找木料,天黑了才下山。


每次从山上搬运木材,他挑的都是最粗最重的。下山后,他又立即投入到挖窑烧炭的工作中去,从不喊苦喊累。这样的精神感染了一起烧炭的其他同志,大家干劲儿十足,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一半的任务量。


为了保证木炭的质量和数量,张思德整天围着炭窑转。


烧木炭是一项技术活儿,要先垒好木头,然后开始封窑、烧制。封窑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出炭的数量和质量。张思德白天和大家一起守着炭窑;到了晚上,他让战友们去休息,自己却忙上忙下地检查窑体,察看烟色,生怕有一丝闪失。


刚刚开封的炭窑烟尘弥漫,搞不好就会被呛到或者烫伤。每次一开窑,张思德总是第一个冲到最里面,把安全的位置留给别人。搬运刚烧好的木炭有些危险,有时候火星烧着了手上包的破布,他也只是踩灭火苗继续搬运,从不叫苦喊累。别的人都在几班倒,只有他一个人从窑门打开一直坚持到搬出最后一篓子木炭。


张思德不仅会烧炭,修炭窑也是一把好手。   


1944年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发现一个旧炭窑有了一道裂缝,为了让旧炭窑能尽早地投入使用,他决定抓紧时间进行修补。战友想给他帮忙,张思德担心里面危险,只允许战友在窑口附近接土。他们干得正起劲时,忽然间,张思德发现头顶上掉下几块碎土。


“不好,窑要塌了!”……


“窑塌了!快来救人啊!”


周围的战士和老乡们发现不对头,连忙拿上工具冲过来救人。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将窑口附近的战友从土堆里挖了出来,然而众人还来不及松口气,被挖出来的战友就着急地大喊: “张思德挖出来了没有?他也被埋进去了!”


听到这句话,大家的心一沉,更是拼了命地挖土,心里暗暗祈祷:“思德,思德,坚持住,你可要坚持住啊!”


然而,当战友们把张思德从土里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永远地闭上了眼睛。那一年,他才29岁。


“思德同志!”大家看着他的遗体,纷纷失声痛哭,可是他却再也不会像从前一样露出笑容……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让战友和乡亲们又意外又悲痛,大家纷纷赶到枣园送他最后一程。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传回延安,毛泽东心情十分悲痛,提出要为他开追悼会。


毛泽东当时是中共中央主席。大家都叫他毛主席。


毛主席在追悼会上对张思德一生给予充分肯定:“‘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号召大家向张思德学习,积极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张思德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做到了全心全意、无私奉献。他的行为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奉献的美德,他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更多造福人类的事业……


三、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毛主席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即兴演讲被浓缩成《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篇悼念革命战士的悼词,更是一篇为人民服务的宣言,它深刻阐述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立党之本。 由于这篇文章,张思德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标志性人物。2009年9月,张思德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合称为“双百人物”)。2021年9月,张思德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栉风沐雨80载,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历尽艰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传递着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2014年2月,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科学把握“为人民服务”时代内涵,对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带领全党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从“为人民服务”,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党的所有工作,不论是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武装力量、构建政治制度、进行经济建设,还是推进改革开放、推动文化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等,都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在中国,党领导人民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府称为“人民政府”,党缔造的军队称为“人民解放军”,党的干部称为“人民公仆”,党中央的机关报称为“人民日报”,中央银行称为“人民银行”,等等,“人民”二字深深融入党的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永不磨灭的精神基因。


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定政策的最高标准。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在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对人民有利的就坚持去做,对人民不利的就坚决反对。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公平正义上推出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病患不惜一切代价,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100多年来,不论国内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不管顺境还是逆境,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来没有改变过、动摇过、迟疑过。


       100多年来,亿万中华儿女把热血、汗水洒在中国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顽强斗争、奋力拼搏,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书写了光耀千秋的英雄史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中国人民是伟大、光荣、英雄的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深刻说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编辑:

吴江关工公众号

x

吴江关工视频号

x

吴江关工抖音号

x